大四暑假,有幸再次进入腾讯实习。这次实习的部门的WXG的技术架构部。
2021年6月TIT创意园区内 第二次进入腾讯实习,可以发现作为软件工程师的很多理念都是相通的,不管是做不一样的业务,或者在不同的团队,因此这一次我也很快的上手并能投身到了有效的工作中。
但在工作中还是可以发现不同的事业群或团队,工作的风格和流程规范还是有很大的差异,所使用的技术栈也大相径庭(对于这些大牛程序员,都喜欢自己造轮子,用别人的东西还是不如自己的用的顺手 ^_^)。 我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微信的后台存储,部门2017年曾在数据库顶级会议VLDB发表过一篇关于微信后台存储的顶会论文,同时维护了一个开源版的存储系统PaxoStore,组里的同学水平都是真的很强的。...
记录一下2020这个夏天: 有幸进入最包容的公司,最棒的部门。 有幸遇到最贴心的导师,最好的leader和同事。 有幸碰上最nice的房东,最可爱的租客。
2020年4月我在腾讯大厦,那时候的工牌背面还是黑色的 大家都说,腾讯像一所大学。比起背负着业务上追名逐利的包袱,更多的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执念。比起对老旧框架抱残守缺,闭关锁鹅,更多的是创新进取,开源协同。比起社会上耍嘴皮子的明争暗斗,更多的是键盘上真枪实弹的切磋较量。比起对待leader的阿谀奉承,油腔滑调,更多的是年轻人之间心怀感恩,真诚相待。
尤其幸运的,是能住进一间充满人情味的合租房里,租客来自全国各地。房客们来来往往,都是在广深为梦想拼搏的年轻人。大家相遇相知,一代传递着一代,分享着自己的故事。
当你浮躁的认为能独立开发出一款享誉业界的开源框架;当你面对四处粘贴而来的python代码觉得自己是人工智能专家;当你常常在午休时留着口水梦见自己在股市赚的盆满钵满。也许你可以来深圳走走,这里到处都是我们的影子,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简单。
校园与社会上的压力并不相通,并不是说社会压力一定就会更大,但校园往往更专注,更纯粹。实习除了自我提升,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有对真实社会的试探。倘若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,我们还有机会全身而退。也许有人回家继承千万家产,但更多的则是选择重返校园,继续深造。但这也仅此一次机会而已,该来的总会来,该走的也无法挽留。
不知道多久以后,还会再回到这里。在睡眼惺忪的午后,从茶水间倒一杯卡布奇诺,敲上一行称心如意的代码,在论坛上分享一篇学习札记。讨论一支只涨不跌的股票,参观一套同事新购入的豪宅,享受一份互联网行业最后的高薪红利。...